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起成都“创业潮”
编辑: 重庆市万州三峡创业孵化中心 2019/12/18

 


新华社成都5月9日电(记者 李倩薇)自3月1日全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,改革红利在成都市得到充分释放。截至目前,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.4万户,新增注册资本497.7亿元,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790家新企业、个体工商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诞生。

       成都市工商局最新数据显示,3月份成都新增市场主体数与2月环比增长73.3%,4月环比增长33.4%,新增量在3月份井喷后仍然保持稳步上升。
        5月9日天刚蒙蒙亮,想注册一家餐饮公司的陈先生就来到成都市高新工商局排队登记。尽管他7点半就到了,但门口已经排了不少人.到大厅开门时,取号机前已排起20多米的长队。高新工商局注册处处长王继良告诉记者:“尽管这两个月增派了不少工作人员,也增开了窗口,但注册量还是非常大,晚上都在加班加点登记。”
        成都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副局长范秋萍表示,以往制约企业注册的三大门槛——资金、场地、前置许可,改革后都一一解决,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资本尤其是小额资本参与市场竞争的热情。
        登记制度改革变企业“跑腿”为政府“跑腿”。目前,成都市已实现“网络核名制”,企业申请注册时也只需填写一张“并联审批表”,上交后由工商牵头税务、质检、公安部门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,而不像以前需要企业分别跑各个部门审核。
        不过,在采访中一些企业主也表示,门槛降低后,新注册公司可能良莠不齐,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。针对企业的担忧,目前成都市已建成“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网”,40多个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一起将企业信息在网上公示,让企业行为置于“全民监督”之下,形成“一处失信,处处受限”的约束机制。而两个月仅19户“1元公司”的注册量,也体现出投资者的理性和法律责任意识。
       工商部门也表示,“宽进严管”政策使全国各地注册量大幅攀升的同时,基层工商所的执法办案、日常监管、消费维权等工作也亟待加强。同时,改革后的登记制度对工商、公安、房管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后续的配套细则也应该尽快出台。